網頁

胡璉徵收葉華成之金城酒廠,建立金酒事業



兩岸史話--忠義護國的胡璉將軍 臨危受命守護金門(一)

20160811 04:10 旺報
文/曾建元



紀念胡璉將軍百年冥誕,昔日袍澤和眷屬重返金門追思。(本報系資料照片)



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視察胡璉將軍銅像建築工程。(本報系資料照片)


                                       胡璉將軍。(本報系資料照片)


編者按兩岸史話將用兩期篇幅刊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曾建元副教授的來稿。他將帶你領略在國勢風雲激變的1949年,胡璉將軍如何臨危受命,將金門建設為一個物資充足、軍隊有序的護國前沿。
胡璉為戍守金門邊塞,實施戰地政務,使軍民合成為一戰鬥體。
金門從貧瘠的閩南小島,成為中華民國台灣國防的前線,中國民主的燈塔,守護人類自由的堡壘,兩岸和平的橋梁,以及民生富裕、人文和生態兼備的海上樂 園,由194910月古寧頭大捷重挫中國人民解放軍,奠定兩岸分治基礎而展開金門的當代史,長期鎮守金門的胡璉將軍功不可沒,他也因此而被譽為金門王、 金門恩主公。
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平舉行開國大典,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這一年春天才在江西省成軍的胡璉第12兵團,一路由贛南、閩西、粵東突圍,集結於潮汕,正要渡海向台灣撤退。
國民黨撤守台灣
這是一支在國軍兵潰之際,於江西收容殘兵敗將,兼以在地強徵沿途拉伕,於倉皇中組成的10萬大軍,以文天祥正氣自許,在戰鬥中鍛鍊戰技,軍容逐漸茁壯,士氣無比堅定。
這也是一支平地升起的大軍,也可以說是從天而降的神兵。在那個風雲飄搖的國家存亡之秋,文武百官不是喪魂餒志於鐵蹄之下,便是苟且偷生競相爭寵於新主,誰能想像有一位42歲的胡璉將軍率軍千里,共赴國難。
就 在廈門淪陷之際,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任命胡璉接替湯恩伯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此時,解放軍第三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則正志得意滿,準備拿下福建全境, 作為紅朝開國獻禮。1024日晚,解放軍利用胡璉兵團在海上飄忽之隙,搶攻金門,未料胡璉兵團於當晚由台灣海峽轉向金門增援,而因事前湯恩伯與第22兵 團李良榮部署得宜,兼以東北季風破壞解放軍登陸計畫,國軍火焚解放軍兵船斷其後路,乃得以哀兵之姿痛殲驕兵於島上。
1025日台灣光復節 當天,胡璉於金門水頭登岸,指揮清理戰場,是為古寧頭大捷。此役被譽為現代淝水之戰,台灣轉危為安。年底,中樞行政院各部會由閻錫山院長率領自成都遷都台 北,隔年3月,蔣中正復行視事,回任總統,陳誠接掌行政院,兩岸分治終告底定,胡璉兵臨金門,守住國門,可謂首功。
而胡璉自古寧頭告捷後即開府於金門,就任福建省主席,第12兵團司令部改制為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屬怒潮軍事政治學校自台灣新竹縣新埔鎮遷校金門水頭,胡璉兵團所建中正堂於怒潮畢業典禮中啟用,而其地遂為新建之省立金門中學校地。
胡 璉為戍守金門邊塞,實施戰地政務,使軍民合成為一戰鬥體。這是金門當代史的開卷。金門戰地百廢待舉,當務之急要解決兵團進駐後的糧秣與供水問題,好將它全 面整建為一銅牆鐵壁的軍事要塞。在穩定糧食和用水供應上,由於金門水源不足,胡璉下令軍隊廣為植樹,以涵養水份,並下令逢溝築壩、挖掘水塘,以截流雨水, 在此基礎上,乃陸續有擎天地下水庫、黃龍水庫(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等水庫之開鑿,根本解決用水。
而關於糧食,大米則必須自台灣進 口,為了累積足夠的存糧,金門更需有足夠的資金來購糧,而胡璉則想出發達金門經濟的方法,其一即以金門的地下泉水和高粱生產高粱酒,為此他將金門民間之金城酒廠徵收,禁釀私酒,由軍政府獨家經營酒業,將金門高粱酒銷售台灣,以其盈餘採購金門所需物資,而為提高產量,更以大米換取高粱,鼓勵農民栽種,也一併 解決民間糧食問題。
金門酒廠所產金門高粱酒質量俱佳,如今已成台灣國酒,其銷售盈餘之稅負便足以支撐縣庫,更帶動金門地方經濟繁榮──胡璉 便是首倡。胡璉的另一作為,則為調節戰地物資供應,成立粵華合作總社,由其發行銀幣流通券作為金門流通貨幣,亦由其統籌金門對外貿易,一度包括與香港間之 貿易,由此而逐漸充實與滿足金門各項民生消費。
全方位建設金門
在戰地建設方面,胡璉為方便各處支援作戰,則在島上廣建公路, 增進陸路交通,再者,則利用當地花崗岩地質,鑿空太武山,建立起龐大的地下軍事碉堡,19588月,解放軍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砲擊,是為八二三炮戰,金門 守軍即隱蔽於山中或地底,戰力幾乎無傷,始能展開還擊,由是可見胡璉的高瞻遠矚。然胡璉在金門無形戰力的構建上,則更值得一書。
胡璉兵團翻山越嶺渡海越洋,又經歷大小戰役無數,不避艱險,出生入死,要維持高度的戰力,倚賴的是生死與共的袍澤之情,以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榮譽感。胡璉在金門樹立了一系列的精神地標,提醒國軍官兵們的歷史使命,鼓舞他們的士氣,也榮耀著他們的國魂。(待續)
(作者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暨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兼副主任)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