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福井『烽火甘泉--
金門高粱酒傳奇』第41頁,(1)李福井引用胡璉所著金門憶舊的內容說金門原有高粱,但百姓不吃高粱只想吃大米,可惜金門不出大米,於是(2)胡璉先要百姓種高粱換大米吃,(3)然後再想到用跟百姓換回的高粱來釀高粱酒,並用賣高粱酒賺到的錢買大米給百姓吃,(4)因此才會主動找葉華成來幫他蓋酒廠,請注意他認為事情發生的順序是(1)(2)(3)(4)。奇怪的是在李書第100頁,李福井又自己憑空認為戰時金門米都沒有那裡會有高粱,葉華成應無高粱可釀高粱酒才對。對於當時金門究竟有無高粱這件事,不知是第41頁的李福井對還是第100頁的李福井對?
為什麼會有上面這樣的矛盾發生呢?
李福井的目的只是要吹捧胡璉的英明偉大,因此特意捏稱當時葉華成尚未釀過高粱,之所以有金酒,一切都是胡璉英明所致,並非是先喝到葉華成的高粱酒好才起意要創立金酒。但以上說的只是創立酒廠的主意,假如真如李福井說的葉華成還未釀過高粱酒,那麼胡璉堅持要用葉華成為他釀酒倒是真的不知是打那來的英明,否則萬一選的是已釀過高粱的金門王家,在舊金城用寶月泉釀出又嗆又辣又有酒糟味不能喝的酒,那怎麼辦。
由於在葉競榮幼年時高粱田就在葉家門前,小孩常在高高的高粱間鑽進鑽出,而葉華成也常為小孩在高粱田照相,幼年印象實在太深刻,葉競榮驟然看到李書第100頁李福井說那時金門完全無高粱真的嚇了一大跳,世上居然有這樣的錯誤。在葉競榮提出質疑後李福井馬上來信承認錯誤,但居然說一家只種十幾株,這又是另一荒謬的說法,農人有這樣種高粱的嗎? 李書的第一本參考書目是金門縣志,金門縣志記載金門很早就有高粱,但李福井顯然未曾真正翻閱過金門縣志,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李福井在出書發表會上說他『交叉比對與求證,以驗證真假,不容掠美爭功』,但很顯然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事實的真相是--遠在民國38年以前金門即有高粱,但不敷大量釀酒所需。胡璉喝到葉華成的高粱好,下令葉華成關了自家的『金城酒廠』去為他建立九龍江酒廠後,葉華成才建議胡璉施行『一斤高粱換一斤白米』的策略,鼓勵百姓種植高粱。李福井扭曲整個金酒歷史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抹去胡璉奪了葉家酒廠的史實。李福井說『不容--』,口氣像法官一樣,結果扭曲捏造金酒歷史的罪人卻是他自己,反而是葉競榮在交叉比對與求證,以驗證真假,真是諷刺。
葉家大姐在門前高粱田
金門縣政府提供的資料證明金門在國軍來之前已種植高粱
2009年版的金門縣志也說明民國39年金門確有高粱供葉華成釀高粱酒,且高粱兌米是民國41年葉華成建議的,次年頒布暫行辦法。
2009年版的金門縣志也說明民國39年金門確有高粱供葉華成釀高粱酒,且高粱兌米是民國41年葉華成建議的,次年頒布暫行辦法。
高粱兌米是金酒民國42年2月1日量產以後的事,暫行辦法公告於民國42年9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