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葉華成的金酒歷程

階段1 --- 葉華成學做酒前之金門酒業狀況
    金門有幾家釀地瓜酒及米酒的,金門雖早已種植高粱,但無人量產高粱酒,因為古法釀出的高粱酒有酒糟味,很難喝,只作泡藥酒用。由於北方軍人不習慣喝米酒,只習慣喝白酒,因此軍人只喝由台灣買來的酒。

階段2 --- 葉華成學做酒時,金門無人釀高粱酒,雖然米很貴,也只能學釀米酒
    民國39年葉華成在自宅六路大厝成立『金城酒廠』開始釀酒,由於錯用浸過海水的米酒麴,葉華成耗盡3000斤白米也未釀出米酒,駐軍仍喝由台灣買來的酒,並未對金門的酒發生興趣。

階段3 --- 葉華成試釀高粱酒
    由於已無錢買昂貴的米,葉華成開始買英文書來看,並向北方軍人學做小麥麴,想要釀出無酒糟味的高粱酒,結果一砲而紅,真的釀出無酒糟味香郁的高粱酒,北方軍 人發現以後爭相購飲,並向胡璉將軍推介,胡璉喝到後大為驚喜,認為這酒可以賺錢解決前方軍需問題。軍人更不碰金門的米酒了。

階段4 --- 胡璉決定建酒廠賺錢
    胡璉要葉華成關掉自己的『金城酒廠』並為公家蓋酒廠,葉華成當然不願意就躲起來了,胡璉於是在民國41年9月3日下了一道軍令派葉華成作他『金門經管組附設酒廠』(尚未存在)的『技術課長』,貢獻自己研究的技術為公家釀酒。由於胡璉將軍當時是前線指揮官,葉華成只得屈服於軍令之下。因政府需錢孔急,直接就在葉家用葉華成的小麥麴及設備開始生產。胡璉核給葉華成的課長月薪是3000元(薦任一級),而廠長只有900元。

階段5 --- 規劃建廠及廠址的選擇
    因葉家規模較小,胡璉於民國41年10月命葉華成規劃建廠,所需之鑄造大圓鼎(鍋)則在台灣訂製。至於廠址的選擇,李福井在『烽火甘泉---金門高粱酒傳奇』第162頁說『國軍來之前,王家已在金門城造酒,店名叫協昌、協和,是金門最大的酒坊。王家以前(用寶月泉)造高粱酒(意即國軍來之前金門已有高粱),很強很辣,又有酒糟味沒有現在這麼好,只是用來泡藥酒而已,沒有量產。』,但在第163頁又說胡璉了解寶月泉適合泡茶(天知道茶和酒差多遠),因此同意葉華成在寶月泉旁設廠,真叫人難以苟同。
    根據葉華成私下的說法,選擇葉家城牆外建廠,主要是為了自己上班方便及該處的海邊氣流適合酒類發酵。至於寶月泉只是宣傳用的,因為寶月泉水量原即很少,也早已枯竭,否則現在金酒沒寶月泉怎麼辦。

階段6 --- 高粱酒量產及金門經管組組織改組
    由於建廠、招募訓練工人及訂製鑄造大圓鼎都需要相當時間,因此最初先用葉華成的小麥麴在葉家產製高粱,民國42年1月14日新廠廠房及二座鍋爐完工,當天即由葉家取來發酵好的酒醪蒸出第一批高粱酒,17天之後,民國42年2月1日宣佈高粱酒正式量產上市,而葉華成的農曆生日即是2月1日
註:在冬季,培養小麥麴需3個月,高粱飯拌麴後另需20天的發酵才能蒸酒。
    根據『烽火甘泉---金門高粱酒傳奇』第276~277頁,胡璉於民國42年3月1日將酒廠正式定名為『金門經管組九龍江酒廠』。組織同時改組,總務課課長改稱事務員、業務課長改稱業務員、技術課課長改稱技術員、技佐均改稱技士等等。

階段7 --- 金酒在臺灣大賣,葉華成改善蒸酒鍋及爐灶提高產量
    金酒上市,台灣六十萬大軍瘋狂搶喝,金酒日夜生產,由台灣訂製的鑄造鍋受不了煤炭火不久就裂了,沒人能解決,葉華成只得和補鼎的林紅葉用金門鄉下的土法救 急,在裂縫處鑽一排圓孔,每孔穿一截銅線,再將兩端露出的銅線鎚平,即可遮蔽裂縫使之不漏。但鍋常常裂也不是辦法,葉華成又創意用鋼板焊製方形鼎,由於方 形鼎容量大很多,等於一次可以蒸很多酒醪,蒸酒速度提昇數倍,產量大增。
    由於鍋子很大,爐火不均勻也會影響蒸餾效率,於是葉華成又和水頭人龔水盛合作將爐床分格,使爐火較均勻,進一步大幅提昇產量,成為民國42年5月14日正氣中華日報的一條重要新聞。
    金門種植的高粱原就不多,不敷大量釀酒所需,葉華成乃建議胡璉推行『一斤高粱換一斤白米』的政策,鼓勵百姓種植高粱,因為戰時進口極不方便,更何況政府根本沒外匯。
      
階段8 --- 金酒在臺灣大賣,偷酒嚴重,葉華成被迫揹黑鍋,只好辭職
     金酒在臺灣大賣,台灣六十萬大軍都設法向酒廠內的軍人要免費的酒喝,偷酒非常嚴重,廠長根本無法管,藉口要控管賣出的酒的品質,竟命技術課長葉華成兼管庫房存量,等於是全廠聯合偷酒(除葉華成外,其餘職員全是軍人)卻要葉華成揹黑鍋,葉華成怕被捉去槍斃只好在民國43年辭職。付葉華成高月薪本就是奪廠期間的權宜之計,金酒大賣後,葉華成馬上被逼走,奪廠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